本文转自:厦门日报速盈策略
非洲大蜗牛雨后遍地爬
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
我市开展夏季集中清除行动
除蜗大作战
本组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吴燕如
昨日午后的一场大雨刚停,市民林阿姨来到金榜公园散步时,看到路边的灌木丛下有几只拳头大小的蜗牛。“这么大的蜗牛还是第一次见,壳都有鸡蛋大小了。”林阿姨好奇地用树枝拨弄了几下,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引来了公园绿化工人的及时劝阻。
这些雨后频繁现身的“巨无霸”蜗牛,是早已被列为我国首批有害入侵物种之一的非洲大蜗牛。近期随着厦门雨水频发,这种有害生物开始大量出现。专家提醒,这种蜗牛携带寄生虫和病原菌,千万不要触碰,更不能捡回家吃。目前,一场针对非洲大蜗牛的夏季歼灭战正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孩子热心来抓捕
还懂食盐消灭法
昨日午后,一场短时豪雨降临。雨后,在莲前街道瑞景公园小区里,7岁的扬扬便迫不及待跑出家门。“听说下雨过后,非洲大蜗牛会爬出来,可以用食盐杀死它。”出门前,他“偷偷”去厨房拿了一包剩余不多的食盐。
绕了小区一圈,他在石阶旁发现一只非洲大蜗牛后,兴奋地将食盐全部往蜗牛身上撒。扬扬的妈妈高女士笑着说道:“今年在小区看到的非洲大蜗牛确实比较多。我专门查了相关知识,叮嘱孩子不要用手抓,还教了处理它们的方法。”
瑞景公园小区绿植多,还有两个湖。负责小区卫生工作的物业主管余先生介绍,为了防止非洲大蜗牛繁殖过多,啃食树木和嫩芽,破坏小区绿化,物业人员每天都会巡逻进行捕捉,并定期撒药清除。
昨日,瑞景公园小区物业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清除非洲大蜗牛行动。他们分成两组,带上食盐和夹子速盈策略,从小区北一门缘湖广场分头开始巡逻。可能是定期撒药发挥了作用,昨日在草丛发现的蜗牛大多已死亡,数量也不多。
余先生表示,非洲大蜗牛身上携带多种细菌,他们将在业主群加强宣传,提醒孩子千万别因好奇用手触碰。瑞景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将在夏令营课堂上科普相关知识。
排查蜗牛聚集点
“药物+人工”同步防治
非洲大蜗牛喜欢在公园的阴冷潮湿处安家。昨日下午,从金榜公园北门入园,园内的小叶榕、旅人蕉、凤凰木等树木的树干上,都能看到非洲大蜗牛的身影。
抓住雨后非洲大蜗牛的活跃期,公园绿化工人正根据工作安排分片巡树,拿起夹子娴熟地将这些非洲大蜗牛收入袋中。在几棵大王椰树干上,爬着十几只蜗牛“仔仔”,由于树干太高、蜗牛数量也多,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便在树下撒药。
结合我市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清除行动的要求,金榜公园管理所所长李富栋介绍,他们前期已做好排查蜗牛聚集点的工作,并按照“边摸边除、治早治小”的原则,采用“药物+人工”的防治方式,晴天采用药物集中投放,雨后采用人工抓捕。药物选用的是四聚乙醛的杀螺剂,效果还不错,他们会在投药后进行统一清理,以防天气太热散发臭味。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繁殖速度快,尤其夏季雨水多,它们数量也多。”李富栋表示,公园管理方将加强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如果发现非洲大蜗牛,不要用手触摸。
延伸
集中清除后
还有持久战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各部门深入农田、果园、森林、湿地、村庄、道路、公园绿地、住宅小区等重点发生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清除行动。
此外,从今年5月开始,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第三方机构在我市非洲大蜗牛暴发区、高风险区设置10个监测点,连续开展5个月的监测,并试点试验种植群落阻断带、生物制剂等防控措施。
截至目前,各部门发现并清除约1200处蜗牛聚集点,清除非洲大蜗牛640余公斤。
集中清除行动期间,我市还结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日常检疫监管等工作,全面排查港口、机场、进口货物存放点等区域,厦门口岸未截获非洲大蜗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非洲大蜗牛本身具有快速繁殖、适应性强、缺乏天敌等特性,下一步要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相结合的准备。
支招
如何消灭它们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退休老师谢钦铭分享了捕杀非洲大蜗牛的技巧,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园艺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人工捕捉
在物理防治上,利用夜间、清晨或雷雨后蜗牛觅食时进行人工捕捉,也可投放青菜等食物进行诱集到晚上再进行定点查捕。
用生石灰粉毒杀
在化学防治上,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梅塔、巴丹、贝螺杀、密达等。另外,可以用生石灰粉进行毒杀,也可撒食盐和草木灰等对非洲大蜗牛进行脱水处理。
放养家禽取食
在农业防治上,放养鸡、鸭、鹅等家禽取食非洲大蜗牛,以控制其在田间繁殖扩散。
种辛辣刺激性植物驱避
在园艺防治上,可以种植非洲大蜗牛害怕的辛辣刺激性植物来驱避之,如种植石蒜科、百合科等植物形成隔离非洲大蜗牛安全区域带。
利用昆虫捕食
在生物防治上,保护和大量释放利用步甲科和萤火虫等甲壳虫类的昆虫捕食非洲大蜗牛,也可以保护和利用蟾蜍和一些捕食非洲大蜗牛的鸟类如黄鹂鸟、鸦科鸟类、褐翅鸦鹃等来控制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
提醒
别碰,别吃!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又名非洲巨螺、菜螺、花螺等。其身上带着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雷氏菌等致病菌,在其黏液或粪便里携带了一种广州管圆线虫,经皮肤、口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病情严重可致残或致死,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
非洲大蜗牛“能生”,繁殖速度快,一次可以产下30粒至300粒卵。在我国南方,非洲大蜗牛每年可产卵2次至4次,平均寿命3年至6年。它还吃得多、不挑食,从蔬菜到花卉,从农作物到草本植物,500多种植物都进入它的食谱,其摄食量很大,每日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
“非洲大蜗牛堪称‘移动的病原体携带机体’,不要随便触碰。”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退休老师谢钦铭昨日提醒道。谢钦铭在非洲大蜗牛的生物生态学方面有较长时间深度研究。他说速盈策略,这种蜗牛的贝壳最大可达28厘米以上,因其生活于腐殖质多的湿润环境条件下,故其身上会经常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等人畜共患寄生病原物。“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轻则引起发热、头痛,重则可能导致嗜酸性脑膜炎。一只成体蜗牛体内可携带上百条寄生虫幼虫,徒手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蜗牛都极有可能感染。”
天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